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

  • 0
  • 2024-09-12 12:18:01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玉米赤霉烯酮从哪里来?

都可以,文献上面的ZEA和ZEN出现几率半对半,是英文Zearalenone的不同缩写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

玉米中赤霉烯酮的含量?

黄曲霉毒素 :≤50ppb 欧盟已经规定了在所有的饲料原料,饲料,饲料添加剂,辅助性饲料里面的黄曲霉毒素不能超过20ppb(牛,羊,猪,禽等)。对于产奶动物饲料则是不能超过5ppb,而对于小牛和羊羔饲料是不能超过10ppb。 赤霉烯酮:≤500ppb 我国《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GB 13078.2-2006)》规定配合饲料和玉米中ZEN的最高限量为500ppb。 呕吐毒素:1000ppb 猪配合饲料 ≤1ppm  犊牛配合饲料 ≤1ppm  泌乳期动物配合饲料 ≤1ppm  牛配合饲料 ≤5ppm  家禽配合饲料 ≤5ppm

小麦赤霉烯酮国家标准?

赤霉烯酮主要用在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等农作物上,可以促进烟草花芽和冬小麦穗的发育,提高玉米的抗逆、抗病能力。但是该药物耐热性极强,需要在110℃以下处理1-2小时左右才能被破坏。如果动物吃了这些作物茎秆制成的饲料,会造成动物急性、慢性中毒,影响到动物的繁殖能力,严重时会造成流产,胎儿畸形,并且还会影响到动物的神经系统、肾脏、心脏等。

2、赤霉烯酮国家标准:粮食的检出限为5μg/kg,粮食制成的食品的检出限为20μg/kg;酒类的检出限为20μg/kg;酱油、醋、酱及酱制品的检出限为50μg/kg;大豆、油菜籽、食用植物油的检出限为10μg/kg;牛肉、猪肉、牛肝、牛奶、鸡蛋的检出限为1μg/kg;配合饲料、玉米的检出限为500μg/kg;谷物及其制品的检出限为60μg/kg;仔猪、青年的母猪配合饲料的检出限为100μg/kg。

玉米赤霉烯酮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玉米赤霉烯酮来源: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李季伦1980年研究发现,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植物中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有许多种衍生物,例如7一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酸、8一羟基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植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和对生物体的影响与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作用是一致的。

玉米赤霉烯酮理化性质: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酚的二羟基苯酸的内酯结构,分子式为C18H22O5它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氧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酸类,微溶于石油醚。由于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内酯的结构,因此在碱性环境的条件下可以将酯键打开,当碱的浓度下降时可将键恢复。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是由镰刀菌属的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镰刀菌在玉米里繁殖一般需要22%~25%的湿度。

实际上不止玉米会有,大麦、小麦和高粱等谷物都会存在。这种真菌会破坏营养成分,影响口感,超量还会引起人和牲畜中毒,在国标中也规定了必须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这种真菌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阅读